"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不是袁隆平?媒体:应遗忘他吗?(2)

www.zjvnet.com/news/ 2018-08-13 15:39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潘学彪说。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解释,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为“零交流”。袁隆平院士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

“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朱启升说。

杂交稻迅速推广

有“群众基础”

成就被传过度放大 媒体: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大家现在说杂交稻难吃,可当时杂交稻的品质是非常受农民欢迎。”潘学彪说。他回忆,当时煮出来的常规稻米,必须趁热才能盛饭。米饭凉了,即便锅铲断了,也不太能将米饭盛出。“可见当时常规稻米有多硬。”

与之相比,袁隆平率团队研发的杂交籼稻品种,不仅种植适应性宽、抗性好,口味也比当时常规稻米品种好,并且高产。据《中国农业科学》等论文数据,上世纪70~80年代在同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种植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杂交稻比普通常规稻产量增产幅度在20%以上。这成为了三系杂交稻在短时期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群众基础”。

“在超级杂交稻研发起步阶段,我们尤为关注如何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在袁先生带领下,我们着力研发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稻,并已得到实现。超级稻不好吃,只是几十年前的‘印记’。”邓启起云说。

两系法杂交育种 

袁隆平依然是“操盘手”

成就被传过度放大 媒体: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李平说。

我国两系杂交稻育种,离不开光温敏和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我国发现的首个光温敏不育材料,是湖北石明松教授的农垦58S。袁隆平团队成员罗孝和,通过杂交转育农垦58S,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两系籼型不育系培矮64S。因此业界认为,石明松为两系杂交稻育种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袁隆平团队则将这一原创性材料转变为了生产上实用品种。

袁隆平还有一项杰出贡献,就是他“保住了”两系杂交育种,这种现下的主流育种技术。在袁隆平领衔全国两系法育种不到两年,就遇到了一个特大“坎儿”:1989年夏季前,业界普遍认为两系不育系育种只受光敏影响。不过,1989年夏季的一场异常低温,导致了两系不育系材料不稳定,造成了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

一时间,科研届普遍“唱衰”两系育种。这一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袁隆平顶住高压,积极带领大家寻找大面积制种失败的原因。通过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建立了确保制种安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两系法“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