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员工眼里真实的格力”还原格力发展史!

www.zjvnet.com/news/ 2017-01-12 19:21 来源: 未知 我要评论

近期,互联网上爆出一些言论,批评格力电器的现任董事长董明珠不懂技术和管理,甚至某些所谓的家电专家也罔顾历史和现实,对董明珠妄加菲议。针对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格力一位老员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一篇长文,客观、忠实地还原了格力发展史。

一位老员工眼里真实的格力

我是格力的一名老员工,叫谭建明,八九年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研究生毕业加入格力,见证了企业从一个百人小厂发展到世界级企业的艰辛历程。格力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首三十年,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实体经济真是太少了,自己二十几年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企业,也已经与之血肉相连,经历了企业在严峻环境下的挣扎生存到领导行业的龙头标杆,对承担巨大责任的企业领路人更是从内心敬重。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董明珠董事长的负面新闻及言论,不乏含有一些人身攻击的文章、言辞。问了董总,为何不站出来辩驳?她还是一贯的对负面消息不以为然,只说时间会证明一切,会还给社会真相。

格力空调从年产量仅两万台的亏损小厂,发展到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家电龙头;从单一生产空调的企业,发展成多元化的国际化家电企业,成长过程历历在目。尤其在董总担任董事长以后,公司在营销、科研、管理、生产等方面保持高速的发展,仅仅四年的时间,企业营收、利润等方面超过了前21年的总和。在中国做企业难,尤其是个完全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更难。一位女性企业家牺牲家庭、牺牲自我带领八万员工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回报社会和股东,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重和爱护的。对于一些媒体和网友对董总的误解、甚至曲解,我忍不住想要分享一些事实,让大家对格力、对董总有更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朱江洪时代(1991-1994):

历史可回首,艰苦创业心

我在学校学的专业是制冷及低温技术,89年分配到珠海海利空调厂工作。海利空调厂是格力电器的前身,当时整个工厂仅一条生产线,年产量2万余台。规模很小,只有100来号人,公司经营也不景气。时逢政治、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也不是很好,没有多少空调可以做,甚至有时候还要做插花、缝伞等来补贴公司的效益。

1990年,董明珠加入海利,成为公司的一名业务员。1991年,珠海海利空调器厂和珠海经济特区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格力空调器厂”,自此,格力电器诞生。

1994年底,格力电器营销人员出现了一次“集体哗变”。在销售人员掌握企业命运的时代,“集体哗变”对公司的影响是致命的,这是一次关乎企业存亡的危机。这个危机的关键时刻,朱江洪慧眼识“珠”,通知董明珠回到了总部经营部。

朱董搭档时代(1995-2000):

携手共搭档,营销大变革

董总临危受命,1995年被任命为格力的经营部部长,与朱总搭档,进入格力的“营销变革时代”。

董总一上任,就大刀阔斧的进行销售体系的改革,加强财务的管控,加强经营部的制度化建设;加强经销商的管理,将格力的销售渠道正常化、正规化。当时,为了缓解公司淡季生产与营收的矛盾问题(空调行业的淡季和旺季是十分明显的,一到旺季销量爆增,产量跟不上,到了淡季产量上来了,可销量又打不开),董总提出“淡季返利政策”,成功解决了格力淡季的生产与销售问题,在空调行业开创了淡季稳增长的先例,不仅让格力电器摆脱了危机,反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销售额较1994年翻了7倍,家用空调产销量一跃成为国内第一。

同时,董总推动打破“代销制”,确定“先付款后发货”原则。这是一项颠覆性的创举,打破了家电行业营销史上“先货后款”的怪圈,从此,格力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也是为什么格力不向银行贷一分钱现金流依然充足的原因。

1997年,董总又再次对营销体系进行了创新,建立区域销售公司模式,领导成立了第一家区域销售公司—湖北销售公司。如果说“淡季返利”政策大大激发了各地经销商的活力,推动了格力销售业绩的大幅增长,那么“区域销售公司模式” 则开创了“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自建渠道为格力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格力也因此争取了足够多的市场话语权。自1995年至今,格力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

营销体系的变革,为格力未来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董配时代(2001-2011):

困难不足畏,高楼平地起

2001年,董总升任为格力电器总经理,与朱总联手合作,开始真正进入格力“朱董配”时代。这时格力确立了“打造百年企业”的目标,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时期。到了2005年,空调产销量就突破了1000万台,跃居全球第一。正是董总在销售领域的一系列的创新使格力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为她赢得了销售女皇的美誉。

董明珠时代(2012年至今):

俯首看沧桑,辉煌路更长

2012年,董总升任为格力电器董事长,这一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1001.10亿元,同比增长19.87%,成功跨入千亿企业阵营,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如今家电越来越普及,多元化成为了各家电企业发展面临的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格力电器的业务范围从家用空调、商用空调、生活电器,发展到智能装备、手机、模具等产业。2014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1400.05亿元,净利润108.71亿元,纳税超过102.70亿元,这年格力顺利成为中国首家净利润、纳税双双过百亿的家电企业;2015年,格力电器大步挺进全球500强企业阵营,位居“福布斯全球2000强”第385名,排名在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位;2016年,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进入“多元化时代”。

董总担任董事长后,格力不仅销售业绩逐年攀升,在科技创新和质量体系的建设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我作为格力的一名技术管理者最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种发展和变化。

2014年格力《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底格力获得科技部的批准建设《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格力近几年在科技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不断的涌现,如光伏空调产品、核电产品、直流变频的冰蓄冷产品、磁悬浮离心压缩机等等。

董总在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对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也亲自参与指导和推进。如格力2014年承担的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子任务《MS01离心式冷水机组》的研究工作,公司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核电办公室,董总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参与核电质量体系的建设及产品开发,经过2年的艰苦努力,2016年8月份通过了机械联合会组织验收鉴定,成功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冷水机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

大家都说在格力进行技术研发是最幸福的,是啊,有一个高度重视技术工作的董事长、再加上有一个完善的创新体系平台,这些都是格力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公司在2012年基础上,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研究院、26个研究所、300多个实验室、6项“国际领先”技术。4年累计申请专利21834。

截至目前,格力电器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632个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26655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508项,获得15项“国际领先”技术。

漫漫创业路,悠悠三十载,格力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小厂发展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家电企业。在格力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是格力这个大家庭,有格力员工的凝心聚力,更有董总的运筹帷幄,才成就了格力的今天。这条“百年企业”之路,我们会继续专注的走下去,将品质做到更好,将服务做到更优,也希望更多的媒体和社会大众关注格力电器的发展,少一份曲解,多一份支持。

附:

格力的三个时代

朱江洪时代(1991-1994年) 4年

业务范围:家用空调

累计营业总收入8.83亿元

累计利润0.71亿元

累计专利29项

朱董搭档及朱董配时代(1995-2011年) 17年

业务范围:家用空调,商用空调,生活电器

累计营业总收入3714.07亿元

累计利润194.71亿元

1995年营业总收入25.64亿元,同比增长591%;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504%;人均产值69.02万元,同比增长289%。

1996年成立家用空调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制冷技术研究院;2007年成立机电技术研究院和家电技术研究院;2008年成立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17年累计申请技术专利4792项

董明珠时代(2012-2015年) 4年

业务范围:家用空调、商用空调、生活电器、智能装备、手机、模具产业等

累计营业总收入4607.22亿元

累计利润452.59亿元

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研究院、26个研究所、300多个实验室、6项“国际领先”技术。

4年累计申请专利21834项。

截至目前,格力电器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632个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26655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508项,获得15项“国际领先”技术。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