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华接受专访 畅谈考生该如何读好"三本书"

www.zjvnet.com/news/ 2017-06-08 17:59 来源: 我要评论

卢新华接受专访 畅谈考生该如何读好"三本书"

6月7日下午4点多,温都记者拨通了卢新华的电话。在电话那头,“真是不好意思,今天电话太多了,我一直在接电话。”卢新华说,对于今年高考作文题是他的“三本书”论,“我要感谢用‘三本书’作为作文题的那位老师,他是我的知音啊,他用了就说明他知道其中的真谛。”

据考生透露,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是: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而考题中的这位作家正是卢新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伤痕》、《森林之梦》、《紫禁女》、《伤魂》等作品。2010年12月6日,他写的一篇短文“论三本书主义”,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副刊。2015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又发表了他的《读三本书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

他眼中的“三本书”,要用生命实践

“今天下午,我接到一个记者的电话才知道‘三本书’成了浙江高考作文题。我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样,我能与更多的年轻人分享我的感悟。我要感谢用‘三本书’作为作文题的那位老师,他是我的知音啊,他用了就说明他知道其中的真谛。”卢新华说,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三本书”的感悟。

1977年底,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的卢新华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掀起“伤痕文学”思潮,一夜成名。1982年2月,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文汇报》社工作,却于不久后辞职到深圳创办了一家实业有限公司。1986年9月又带着500美元远渡美国求学,蹬过三轮车、做过金融等很多工作。

“三本书就是我用生命实践,得出的人生感悟,‘有字之书’是指书本知识,我读得很多了,尤其是在复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求学时都很用功读书;‘无字之书’是指自然和社会,我通过这几年的经历一直在观察、体会社会百态;‘心灵之书’则是‘吾日三省吾身’,我经常在思考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灵。”卢新华说,“三本书”还有一种通俗的理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三本书’很简单,主要是行,行万里路,并不断反省自己。”

而他现在则是中国、美国两地之间的“飞人”,“我有时一个月就要来回几趟,讲学、讲座,做公益活动。”卢新华说,他正在计划创作两本书。“这个时代很浮躁,很多人对这个时代、社会的批判无法发声,还有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批判能力,我想通过写作,成为‘帮社会看病’的郎中。”

他畅谈:考生该如何读好“三本书”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过一句话:聪明的人要准确、及时、迅速地找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他说,他一直在找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

怎么找?就是通过读“三本书”来找。而对于今年的高考生,“考上大学的同学,要读‘有字之书’,虽然不一定能获得真才实学,但是它能给人以启发。考不上大学的同学,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读‘无字之书’,行万里路,在行中感悟生活,寻找自我。而最关键的是,两者都一定要读‘心灵之书’,时常自我审视、批判、反省。”卢新华打了个比喻,自然社会“无字之书”是父亲,人类的“心灵之书”是母亲,他们的结合,产生了“有字之书”,所以人们应该透过书本去寻求本源,而不是舍本求末,停留在文字表面。

他发现,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忘记去读“心灵之书”,比如那些位高权重的贪官,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却不懂得反省自身,放下物欲,放下“财色迷食睡”的执着。

他的高考故事:1977年从油漆工走向复旦大学

卢新华也是1977年的第一届高考生。回忆往昔,当年3月,他从部队退伍到江苏南通柴油机厂做了一名油漆工,工作不到半年,他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小时候读书很好,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不能读书了,下乡、当兵干了许多其他事儿,但我一直想读书。全厂就3个人报名。”卢新华说,当时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他就利用工作之余抓紧复习。“最幸运的是,当时工厂一名同事的妻子在南通一中工作,为我办了听课证。到了晚上,我就跑去南通一中听课,这对我的高考帮助很大。”

他说,那时他的一篇习作,在南通一中颇受好评。写的就是他高考复习中的回忆。“我通过作文表达的是一种悔恨的心情,因为当时我重新拿起书本,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知识,心里就百感交集。其实下乡、在部队时我都还在坚持读书、写诗,文科还好,但是最弱的是数学,几乎丢光了。”

他还记得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苦战,当年叶剑英同志有一句话叫‘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说,他当年写的是一篇记叙文,写的是“四人帮”粉碎后,人民群众奋战、苦战的情形:一个退伍军人在工厂里工作,期间一次回家探亲,看到家人在地里抢收庄稼,孩子在家里认真读书。

他来过温州,点赞温州人勤劳聪明

“我与温州也颇有渊源。”卢新华说,自己在大学时,大概1979年时,就来过温州一次。记得当时是来温州的一个岛上购买进口录音机的,当时温州有华侨、渔民带回的一些进口货,价格便宜。“在温州呆了一两天,买了录音机、邓丽君的磁带。当时国内还比较闭塞,这些东西打开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在美国留学时,他还与一对温州夫妇同租过房子,“在我印象中,温州人很勤劳很聪明,有智慧,很像犹太人。”他说,后来他又在海外结识了旅居加拿大的温州女作家张翎,很欣赏她的文采和为人,张翎也多次邀请他来温州游玩,但一直未成行。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