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人国外带孙子 第一次下飞机差点被罚25万

www.zjvnet.com/news/ 2017-06-09 13:54 来源: 我要评论
0/0 隐藏 查看图注

大家都在看

    • 查看原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出国求学,其中许多人选择定居国外,中国“留守父母”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他们多数60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但外语水平基本为零。

    为了和万里之外的孩子相聚,这些父母们不得不开始飞来飞去候鸟式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容易。

    65岁的老何不会填入境申报单,差点被罚款25万元人民币;一位老太太打算把烧好的葱焖鲫鱼带上飞机;马大伯陪女儿生孩子连亲家的面都没见到……各种窘事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孙子孙女出生后,老人们要帮忙带第三代,候鸟式的生活变成了长居,他们不得不放弃国内舒适丰富的晚年生活,面对在国外那种连“电视都看不懂”的巨大精神空虚。

    寂寞怎么办?看病怎么办?传统教育方式行不通了怎么办?更让他(她)们觉得不安和迷茫的问题是,真的老到走不动了的时候,怎么办?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观念碰撞、养老问题像一道道需要跨越的鸿沟,横亘在这些老人面前。

    快报记者采访20位孩子定居国外的“留守父母”,他们敞开心扉,说出了心里话——我在国外带孙子,有的欣然面对,有的各种不适。

    第一次坐国际航班,第一次在国外转机,第一次在国外购物、第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说起在国外生活的各种第一次,大伯大妈们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纷纷感慨:“我们这个年纪了,不容易啊。”

    不会填入境申报单

    差点被罚款25万元人民币

    出国坐飞机听不懂英语,老何通常情况下会向边上长得像留学生的人求助。

    在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班上,下飞机前,要填写一张入境申报单,全英文,有的是子女填好发到父母手机上,有的是早就下载好填好并已经打印出来,只要依样画葫芦照着抄。

    老何啥也没准备,他说自学的单词量也不够用,只看懂一个单词——紧急情况联系人,他就写了女儿的电话,其他的想请服务员帮忙,她们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他向旁边的留学生小伙子求助,小伙子看着单子问他:有没有携带违禁用品,像枪支、弹药、毒品……老何说,没有的,小伙子统统在NO一栏打勾。

    下了飞机,还没提取行李时,他的入境申报单上,就被工作人员画了一个圈圈,在提取行李后,他被问了几句,当时没听懂,后来意识到大概是在质疑他:什么都没带吗?去探亲的,总会带点东西吧?

    结果,到了检查行李的关口,他被安排到另一个通道排队,行李箱兜底被打开,全部东西倒出来,被拎出两袋红枣(共600克),一袋莲子和一袋笋干,“莲子他们搞不懂是什么东西,想了半天还给我了,笋干也还给我了。”老何说,他们还拿出一个秤,正儿八经地称起来,还拿出中英文对照的处理规定给他看,超出多少重量,最高罚5万澳元,他心里急的啊,默默一算,罚款折合成人民币25万!

    老何急忙向海关解释,说是旁边人帮忙填的,但没用,对方最后叫他签字,他不知道为什么签字,不敢签。

    “我要求跟我的女儿通话,他指指墙上的规定,出关前不能打手机,那人说得很快,我英语还没好到这个程度,但我听懂一句,go China(回国),我都想好准备被遣返回国了,还好后来他同意我打电话了,我打给女儿,女婿跟他交流了一会,然后在电话里跟我说,爸爸,没事的,你就是带了这些东西没写上去,因为这个违规了,但你违规带的东西,还没到要罚款的量,让你签字就是说你是带了,他们没冤枉你,这下我才肯签字。那人态度立马就好了,帮我一起收拾箱子,打开的箱子要很努力才能把东西塞回去。”

    从那以后,他每次去澳大利亚出关时,总是被安排到要被查的那支队伍,大概两三百人,大部分是中国人,也有几个老外,人和行李保持半步距离,也不知要干什么。

    有次还来了一条缉毒犬东闻西闻,老何看着新鲜,想拿起手机拍,结果被制止了不让拍,没想到缉毒犬本领大着呢,围着一个中国老太太的行李嗅了嗅,“汪汪”两声,有人听了狗叫声说“Apple”,没想到真的从行李箱里搜出一袋苹果,他们能从狗狗的叫声中听出你带的是什么!

    然后狗狗得到一块饼干奖励,很开心。

    “看在老人老年纪大了,他们没有对她罚款。我才知道,苹果也是不能带的,有核。”

    赶去陪女儿生孩子

    结果在女儿的病床上睡了一觉

    2014年,马大伯两老第二次去奥地利,待了半年,专门奔着陪女儿生小孩去的。女儿嫁了个奥地利小伙,其他民俗差异就不说了,可是马大伯没想到,生孩子那么大的事情,对方父母竟然也不出现。

    女儿临产那天,他和老伴早早赶到了医院,等在产房门口,但是左等右等,亲家怎么还不来?

    女儿已经推进产房,女婿也进了产房陪产,门口只有两老孤零零站着,语言不通,连个问的人都没有。马大伯说,当时不知道要等多久,女儿情况怎么样,急得要命。

    后来壮起胆子拉着医生护士打手势,对方不知道是不是看懂了,把他们领到女儿的病床上做了个睡觉的手势,意思是先睡一觉。

    马大伯没办法,还真睡了两小时,醒来时孩子已经生出来了。

    他们后来才知道,当地人生小孩,双方父母都是不到场的。

    萝卜干、梅干菜、笋干、厨房配料通通塞进行李

    还有位老太太要把烧好的葱焖鲫鱼带上了飞机

    俞大伯形容他们第一次去法国,“有点狼狈”:两个人,两个大箱子,两个小箱子,还有两个背包。从家里打车到武林门,坐民航大巴到上海虹桥机场。

    过安检时,忽然提示行李超重。“那时两个人随身只能带10公斤,托运30公斤,但两个人共带了50公斤,还得扔掉十斤……于是萝卜干、梅干菜、笋干只好拿掉了。”俞大伯一边说一边比划“嗖嗖”扔东西的手势,“但香菇木耳茶叶不可能扔掉的。”

    他说基本上每次去法国,行李都接近超重的边缘。他们带的东西,大多是吃的穿的,“外国的衣服尺寸不行款式不行,偏胖偏大,所以我没在国外买过衣服。”寿阿姨说。她还担心有些厨房配料在当地没有地方买,于是带过去了,但到了那边发现有中国市场,根本不用带。每次还带了药,一些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冠心病的药。

    老伴寿阿姨笑着说:“还有个老太太要把烧好的葱焖鲫鱼带上飞机,闻起来很香的……哎呦,老年人带东西自己想想也好笑呢,什么都想带给子女。”

    第一次去美国

    特地背了一床空调被

    第一次去看女儿,赵阿姨特地背了一床空调被过去,总想着这玩意国内便宜,能省则省,另外还带了好多小核桃给小孩吃,带了20多个魔方送给国际友人,增加彼此好感,整整撑满两大箱子。

    没想到去了美国女儿家里,发现家里空调被被都有的,还都是新的,还好看。而且去附近市场打听,比国内还便宜,真是多余带了。

    “小核桃那边也能买到了……可能美国人不那么care(在乎的意思)这些小东西了,我现在几乎不带东西了。”赵阿姨说。

    赵阿姨说,年纪大了,单词忘光了,最近一次去美国,进关时差点被卡。美国人问她将在美国呆多久?她灵机一动说about 8……,但是“月”的英文忘记了,还好向后面排队的华人求助才得以过关。

    收到一封信让她寄大便

    徐阿姨窘得从夏天拖到冬天一直寄不出去

    徐阿姨刚移民到澳大利亚时,收到一份信,说新移民要做一个大肠癌的筛查,她打开信封惊呆了,里面有一整套设备——从采样的大便瓶、到防腐剂,再到使用说明书,教你怎么取样,半厘米大小,再贴上条形码……

    “关键是让我采样了,再寄回去!”徐阿姨说,在国内,大便都是采样后放在窗口等医务人员检验,寄大便这种事情,她从来没做过,不知道该怎么寄,也不好意思问,再说刚好是夏天,大便拿出去多难为情。

    整个过程她纠结了很久,硬生生拖到冬天,被孩子催了几次,才勉为其难采样寄了出去。

    后来,她又收到一封回信说,都好的。虽然这是新移民的常规检查,但想想这个过程,她还是觉得,蛮尴尬的。

    初到异国他乡,尽管遇到了很多囧事,还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但大伯大妈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沮丧和抱怨,也告诉自己不能泄气,他(她)们努力学习新技能,想各种办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虽然,这并不容易。

    65岁决定在美国考驾照

    路考足足考了7次才成功

    很多老人到了国外才发现,在国外生活不会开车太麻烦了,因为最近的超市都在五六公里之外,不像在国内一出家门就有便利店小菜场。比如徐大伯要买一次菜,必须要在高速开5分钟,再转地面,再开七八分钟车才能到超市,靠步行根本不可能。女儿嫁到奥地利的马大伯说,他住的不是大城市,离维也纳两小时车程,出门采购,距离都很远,得半小时车程,公交车也没看到几辆,所以要是学会开车就方便很多。

    于是,65岁的徐大伯做了个重大决定——在美国考驾照。

    徐大伯在国内有驾照,是2000年考出来的,驾龄17年了。他说中国人有驾照的话,可以在美国拿着驾照、护照到交警部门考理论考,理论考试通过后,会发一本有2个月期限的临时驾照。徐大伯是在拿到绿卡后,为了在美国拿长期驾照而考试的。

    徐大伯说,他这个年纪再考驾照对脑力体力要求都很高,但为了孩子,他还是决定挑战一下。“在美国考驾照有中文试卷,理论考试比想象中好考,一次就考出来了。但是路考很难,考官坐在边上,稍微有点不安全的动作,马上要你回去了。有三次路考机会,如果三次都考不出又要回去重新考理论,我整整考了7次路考,花了3年时间里才考出。我觉得在美国驾驶,重点是安全意识,他们很重视这个。”

    U盘下载音乐

    参加华人唱歌班

    老张一共去了加拿大4次,每次都是两三个月就回来了,总是住不惯,这种不习惯,来自于精神的巨大空虚。在国内,他上午打打太极拳、下午看看报纸、唱唱家庭卡拉OK,晚上看看国际新闻,关心下加拿大,再散步、泡脚,十点半上床,或者偶尔跟朋友一起吃吃茶,搞搞旅游,活动蛮丰富的。

    但到了国外语言不通,连坐公交车都坐不来,只能在住宅区的活动范围,没人聊天,更加没有人一起唱歌,每天除了操持家务,就是在家眼巴巴等儿子回家。

    “没有朋友,连电视都看不懂,这种日子很煎熬的。”

    后来老张想了个办法,每次出国前,他都会在U盘里下载喜欢的歌曲带过去,还会带上歌本,空下来听听歌,对着歌谱唱,又打听到社区里有华人举办的唱歌班,他立刻报名参加,唱歌班一周一次,就是一帮来带小孩的老头老太,平常很寂寞,通过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

    “我们唱一些老歌,像什么《女人花》、《中国人》,再聊聊家常,交到了新朋友,生活丰富了不少。”

    为什么最好能在国内学会开车?

    会2000个英文单词在国外能派上多大用场?

    国外生活一个月大概要花多少钱?

    看看20位杭州老人总结的国外生活经验

    粽子月饼香肠火腿……

    吃的东西别带去

    那次因为看不懂入境申报单,没有如实填写导致被查行李之后,老何的经验是再也不带什么吃的东西过去了,有一次坐飞机,飞机上就广播说,红枣不能带进澳大利亚,他眼睁睁看着两个大妈在飞机上吃了10个小时红枣,大概有五六斤。

    “其实那边什么都能买到,价格也便宜的,只要你不跟人民币进行转换,这一转换,一澳元的东西,变成了5块钱人民币,想想就觉得肉痛了。”老何说,入境申报单一定要如实填写,否则被查是非常严格的,出去前一定要去澳大利亚海关网站了解清楚哪些东西要申报、哪些东西禁止带,另外不知道怎么填写入境申报表的话,可以叫子女提前填好并打印出来,老人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

    在澳洲定居的徐阿姨也提到,澳大利亚是农业大国,不希望有病虫害进去,有没有带吃的东西,必须老老实实申报。

    “火腿、香肠、咸鸭蛋、鲜肉,都是禁止带上飞机的,比如过端午节,我带两个粽子过去,或者中秋节带点月饼,这些想都不要想,如果查出来,要罚款,杭州人喜欢带点茶叶过去,茶叶他看是干的,又不好种,会网开一面让你带,有些东西查出来会给你扔掉,所以一定要如实申报。

    最好在国内学会开车

    很多老人到了国外才发现,在那边不会开车太麻烦了,因为最近的超市都在五六公里外,不像国内,一出家门就有便利店和小菜场。

    住在城南的徐大伯建议,最好在国内拿到驾照。很多国家是承认中国驾照的。如果想在美国拿长期驾照的话,可以拿着中国驾照和护照,到美国的交管部门考试。

    会背2000个英文单词

    到了国外能派上多大用场?

    老何说他52岁才开始学英语,从只会26个英文字母,到现在掌握2000多个单词。他在国外最常用到的是这一句:May I ask you a question?(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老何说,会2000个单词,基本想表达的都能表达出来。比如去买菜,问问多少钱,给我来瓶酒什么的。跟人打招呼也没问题,能进行简单沟通。比如一对情侣到餐厅吃饭,男的去推门,女士进去后,后面还有人进来,男士一直把着门。老何来了,对男士说:you are a good man, let me stand here, hold the door(你是个好人,后面的让我来)。可是点菜不行,老何就交给女儿,吃到好吃的菜,把图片拍下来,下次再去的时候,打开图片给服务员,“I want this”(我想要这个)。

    老何觉得,除了单词,但更重要的是听力,人家在说什么,比你会说什么更重要。

    国外生活一个月

    大概要花多少钱?

    很多老人说,孩子在那边买房定居,他们去了后吃住都由孩子管,开销很少。

    常去法国的寿阿姨说:“我们住在儿子家,买菜吃饭都是他们付钱。我们年纪大了,自己要买的东西,微乎其微,不吃零食,衣服自己也带去了。平均每个月下来,花100多块欧元(1欧元相当于7块多人民币),花在买牙膏,毛巾,点心,饼干等小东西上面。”

    城南徐大伯说,他在美国,基本上很少花钱,平时吃饭都在家里,去外面吃跟女儿一起去,都是他们付钱,买衣服也是和他们一起去,理发自己去自己付钱,旅游也是和他们一起去,也由他们付钱,“在那边比在国内花钱少”。

    住澳大利亚女儿家的老何说,他一个月差不多自己花四五百澳元(一澳元相当于5块钱人民币),半个月买一次菜,大约300澳元。买烟,澳洲不提倡吸烟,所以烟很贵,一包烟大约38澳元,50支,一个月要买四包,就是160澳元。葡萄酒很便宜,13澳元可以买11瓶750毫升葡萄酒,买一次可以喝很长时间。

    只有两样菜国外买不到:

    茭白和新鲜竹笋

    在饮食方面,大部分采访对象都说,没有明显感觉不适应。

    城南徐大伯说,他在硅谷买菜时有华人超市,肉鱼调料都有,他经常去买菜,自己做饭。在美国,中餐馆很多,华人食品也很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习惯。

    老张说,在加拿大,吃饭方面一点也不用担心。老张在加拿大住儿子家,住宅区跟商业区分开,家里每周开车半小时去超市采购一次,想吃什么就做什么。

    说到吃的方面,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对于各个民族来说,所需要的都具备,老杭州徐阿姨住在悉尼时观察过,在那边只有杭州的两种蔬菜吃不到,一种是茭白,一种是新鲜笋,那边卖的都是冰冻笋。

    “走路来回7.5公里,在一个大超市里,华人卖的素鸡、老干妈,什么都有。”老何说。

    马大伯在奥地利女儿家里吃的是面包、奶酪和香肠,想吃中餐了,就去开车半小时路程的丽水人开的一家中餐馆吃饭。

    教会孩子做饭很重要

    去加拿大探亲的老张对准备送孩子出去留学的家长提了几点建议:

    第一,先在国内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动手能力。国外留学,学校没有食堂的,只有一个公共区域可以供你烧饭,没有生活能力一下子很难适应。

    第二,国内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基础教育不比国外差,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再出去更好,国外的高等教育方式、科研设备、教育资金和教育理念更发达一些,做学术研究比较自由。

    第三,家长会外语的话,就不会太孤独。出去探亲,生活用品和药品应该带一些,在那边能不买的尽量不买。

    第四,留守国内的老人,可以尝试抱团养老,这样就不会孤独寂寞。

    刚送出去那半年

    还是盯得牢一点

    吴先生和他90后的儿子称兄道弟,他觉得儿子出去后,遥远万里,到底在那边干什么,只有多沟通才能知道脉络。

    他发现,儿子有些同学,虚构了很多财务支出,最后拿这些钱泡夜店和酒吧,上课都是逃课,这样去留学有什么意义?就是混一张文凭,所以父母要多做沟通,知道这留学来之不易,真正去学本事的才能放出去。

    “所以我觉得不是什么孩子都能出国的,首先孩子需要自理能力。”吴先生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等他出去后,心里上会有一个断乳期,最好三到六个月去探望一下,给他一个精神上的鼓励,这一点非常重要。

    美国遇上紧急事

    只要记住911

    徐大伯说,在美国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记住的电话,就这一个:911,这个电话涵盖了120、119、110等。

    最好买点私人保险

    定居澳大利亚的徐阿姨建议,出国探亲的老人应该买点私人保险,减小损失;同时老人最好学一点医药常识,自己带点药,有一点症状,相应的药吃下去。

    常去德国的周大伯建议:第一,语言要提前在国内学好,欧洲大陆用的不是英语,像德国是德语,法国是法语,如果去国外学,更累,费用也更贵;第二,至于办签证,要到所在国的驻华使馆网站,按照要求照着办,一丁点都不要马虎,不然自己倒霉。

    中药最好别带

    很多老人都建议,如果带药的话,不要带太多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海关会以为是兴奋剂,最好别带。

    我们发现,很多老人去国外探亲,最重要的目的和任务,是给儿子女儿帮忙带孩子。

    74岁范阿姨,女儿49岁,定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范阿姨一共探亲3次,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9个月,主要就是照管第三代。

    “第一次去是2001年5月初去,他们生了小孩。我们帮忙带。再后来,我们把小孩带回国内,养到四五岁,读幼儿园时,又送回美国了。”范阿姨说。

    俞大伯和寿阿姨夫妇去法国主要也是帮儿子儿媳带孩子。寿阿姨在自己的散文集《一路走来》中,记录了第一次带孩子的年月:

    咪咪是我孙女儿的小名,大名叫俞乡田,还有个法国名字埃米莉。她1996年5月16日出生于法国,开头三个月由她妈妈亲自抚养,然后,北京姥姥专程去带她四个多月。同年12月20日,咪咪长到7个月零四天时,我便去接姥姥的班,直到1997年6月16日,咪咪十三个月时才回国,后来我和咪咪一同生活了差四天半年时间……

    徐大伯说,他最开始去美国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在那边的老人,都是给子女帮忙带孩子的,但最近徐大伯发现,去带孩子的老人越来越少,因为第三代都长大了,而他们也没什么作用好发挥了,年纪大了自己也不愿意去。

    在国外,中国老人经常互相提醒:千万不能打孩子

    “在国外不好打小孩的。”现在住在福利院的张奶奶举了个自己遇到过的例子。有个女伢儿不听话,他外婆随手敲了她一下,小孩不懂嘛,就到学校跟老师报告去了,老师立马报警了,警察立马来家里了,是破门而入那种,外婆吓得要死,情急中马上打给女儿。这个外婆过去还是个小学老师嘞,这个事情之后,老是感叹在国外小孩不好带啊。

    “在美国千万不能打孩子,我们在那边的老人之间经常会互相提醒的。”赵阿姨说,“弄得不好,小孩跑到学校去,无意间让老师发现了,可能你连抚养孩子的权利都没有了。在国外,这条法律可是毫不含糊的。”

    “这个呢,有一定道理,也有一点过分,中国过去讲究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嘛。”

    寿阿姨说,她在法国时,从来不打孙女,一是孩子的教育由他们爸妈管,二是绝对不可以打小孩,如果打小孩,邻居会干涉,会报告警察。

    “我小时候被爸妈打,现在也没什么感觉。我的孩子我也动过家法的,女儿我没打过,儿子呢比较调皮一点经常惹我发火,后来长大了,说到挨打也都笑笑过了。”城南徐大伯说。“在美国,没有打小孩一说的,那边会有人报警的,在马路上打小孩会有人报警,在家里打邻居会报警。”

    “后来我发现,中国和外国打不打小孩的区别,主是父母对孩子尊重程度不一样。外国是把小孩和大人看成一样平等的。”

    在国外,孩子从小就要被大人尊重

    在法国带孙子期间,寿阿姨经常观察儿子儿媳怎么教育孩子。

    “我发现他们已经抛弃了传统老式的教育方法,什么是传统老式?就是长辈说了算,今天要做什么都是规定好了的。”

    “他们都是现代教育。孩子一岁两岁,当然是父母做主,等孩子会说话了,很多情况下他们都要问问孩子的意见,这个东西要不要啊,喜欢什么呀?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是提出来,但不是板起面孔那种。他们比较讲道理。比如节假日要出去玩,孩子小的时候,不晓得去哪里,父母会跟孩子讲:明天我们要出去哪里玩,那里有什么东西,有什么好的,孩子会说我要去我要去。等孩子长大以后,他们愿意去哪里,父母一般都遵从他们的意见,如果需要调整,也会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有什么困难,能不能适当调配一下?”

    “其实做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不难的,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也能做到。我觉得是个观念问题。”寿阿姨说。

    有父母开车送上高中的女儿去谈恋爱

    “我认识一对高中生的父母,女儿跟男孩子约会,因为她自己驾照还没拿到,于是夫妻俩开车送女儿过去,约会完,再接回来。”城南徐大伯说,“这在我们中国是没法想象的。但是在老外眼里很正常。”

    “我也是自由恋爱,所以对这个还能理解。我年轻那时候,家长负担都很重,能顾上孩子吃穿已经够了,根本没时间管谈不谈恋爱。但我是不会送我女儿去谈恋爱的,中国人没这个观念,不反对就好了,还送?就算儿子我也不送!”

    小孩学习基本不用管

    管得多他们会嫌你烦

    对待孩子学习上,老外和中国人大不相同。城南徐大伯说,中国人很要管孩子学习的,而且管得很严,包括他自己也是,从小把儿子抓得很紧。但在国外就不行了。“我们会经常问他,功课做了没有,他们已经习惯了那边的学习教育,不用你大人管的,管得稍微多一点,就会很不耐烦。”

    寿阿姨说:“在法国,孩子的学习比我们国内宽松,我们国内抓学习很紧的,父母都很紧张,每天都要督促做功课。在法国,父母顶多是问一句:今天功课做了吗?没有,那就去做吧,如果做了,就拿来看一下,好的表扬几句,不好的会指出来,一点不严肃。”

    长期在美国陪读的朱女士,给儿子选了一个小规模学校,一个班9个孩子,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儿子在学校参加了橄榄球队、篮球队、还要参加机器人班……

    美国的小学和初中,课业要求不高,第一重视的是体育,也很重视孩子的行为规范,包括写作业的要求。“美国比较循序渐进地培养习惯,老师是非常鼓励你的,绝对不会打击你,这个对我来说还是蛮需要的。”

    在美国带过小孩的赵阿姨也说,“小孩子功课负担不重,放学了,几乎不用做作业,一放学了就去画画、跳舞或者打篮球,读私立学校学业负担相对重一点,他们也考虑升学率,这点跟国内差不多。”

    在带小孩的问题上,赵阿姨觉得,其实不能说带,只能说是帮忙,打工的,“我们和孙辈之间不能沟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失去。”

    国外教育对礼让比较重视

    没见过小孩子学校里打架

    徐大伯说,在国外,小孩跟小孩之间吵嘴打架的很少很少,最多是不接触不说话。“我没听说过学校里学生为了一点事打架的,国外的教育对礼让比较重视,如果孩子之间有冲突,大人也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大家都礼让了嘛,也没人来欺负你。”

    老何的外孙女去年3岁,最调皮捣蛋的时候,老何白天经常带她去社区的儿童公园玩,外孙女性格比较强,经常要独霸滑滑梯。

    “她滑下去回来,发现要排在七八个小孩后面,她就一把把人家小孩推开,自己又滑下去。其他老外家长只好尴尬地笑笑,啥也不说,让着她,但是我看到了,一把把外孙女拎到最后,她哭啊闹啊也没用——该教育还是要教育。”

    去商场,老何的外孙女一到超市便是焦点,站在购物小推车上,把所有棒棒糖都抱到购物车里,老何只能挑选几个,然后再一个个放回去。这时服务员过来帮忙了,她很和气地说,你去安抚好小孩的情绪,这里我来弄。

    “他们会觉得孩子没满足而感到歉意,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不过老何说,今年就大不一样,外孙女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变得很淑女很懂事,去超市都会主动帮忙拿东西了。

    在国外最怕什么?生病肯定是其中之一。关于在国外看病,每个国家的行情不一样,但大多数情况是:最好购买私人保险,否则可能看得你倾家荡产,有的甚至把房子卖了。

    没买医疗保险突然生病

    女儿不得不把温哥华的房子卖了

    张阿姨是2001年去的加拿大温哥华,当时孙女儿读幼儿园,她帮忙带一下。但是去了没多久,回来了!

    “我们怕生毛病就回来了。一个北京去的中国人,妈妈临时有毛病,住医院很贵的,女儿把房子都卖掉了。看病要医疗保险,看牙齿要牙齿保险,买药还要药物保险。我们带了一点药去,消炎药。在国外很不容易的。”

    同样也是去加拿大探亲的老张,第一次出国,儿子叫他什么吃的都不要带,那边都能买到,但是要带点药。他的箱子里除了衣服,带得最多的是药,像他还好,没有啥老年病,顶多肠胃比较弱,养胃颗粒每日三次,一次一包,三个月就要270包,降血脂的药也是三个月的量,作为预防的感冒药备一点。他也听说:“万一生病,倾家荡产!”

    “加拿大对于本国公民看病是免费的,但是对外国人看病很贵,看一次牙医就要上万块。”老张说,他从来不敢生病。

    很多人出国时,都养成了带药的习惯,马大伯的爱人有高血压,去奥地利之前,药都是国内用省医保配好了去,呆多久就配多久的量。

    每年要去德国两趟的周大伯教你一招,实在有毛病,赶快买张机票飞回来。

    中国人在国外看病到底有多贵?

    29岁的刘萍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美女留学生,目前已经毕业工作。她也认为,在国外看病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目前还没有移民,父母肯定也没有移民。所以他们就没有保险,要自己买保险。如果不买的话,病是绝对看不起的。一般看医生,保险报销100%到80%,80%的话自己也要付100美金左右吧。”

    “前段时间我老公切到手去急诊包扎了一下,打了一针破伤风,拿到账单的时候,吓了一跳。保险付完自己还要付一千多美金。没保险的话要付2000多美金。但如果没有保险就更贵了,住院一天就要一万刀(美元)。”刘萍说。

    但刘萍说,那个是急诊,不具有代表性的,一般人不会去急诊,emergency(急诊)一般都是车祸什么的送去的。

    移民到澳大利亚悉尼的徐阿姨认为,在澳大利亚自费看病的费用相当高,到最基层的社区医院看病,挂号费就要50澳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50元),还不包括医生的诊疗费、化验费,以及药费等。

    她一个朋友,在澳大利亚急性胆囊炎发作,看一次病就花了上万元人民币。

    叫救护车,也挺贵的,一次需要几百澳元,更高级的可以叫直升飞机。住院住一晚,起码1500澳元。自己打救护车电话,还有一个问题,英语需要说得非常溜,地址和病情都要说准确。

    他们的医院非常清静

    跟中国的大医院很不一样

    去法国12次的俞大伯夫妇,儿子给他们买了医疗保险。如果遇上一些小毛病,医生都上门检查的。他们在国内也带了一些中成药过去,如六味地黄丸,冠心病的药等。

    俞大伯说,1991年,58岁,我得了膀胱瘤,手术以后,93年退休,95年第一次到法国去,我这个肿瘤还在化疗期间,去法国一个月一次,去过六次。是去正规的肿瘤医院。

    儿子开车去,要提前电话预约,到了以后,护士会叫你的,我就进去了,用一个小床把我推进去了。用药水冲到膀胱去,躺半小时后就可以出来了。出来以后,再坐车子回来。

    法国有一条,医保比美国好,欧盟几个国家都是全民医保的。我儿子付了一笔钱,买了医保。买了保险后,一分钱都不要了。

    寿阿姨去配过药,她是低血压,供血不足,去过几次村医院。医生诊断后,给一个药方,然后去旁边药店拿药,也不要钱的。村医院不需要预约的,去了以后等在那里就可以了,不用拿号子,门口有椅子。

    他们的医院是非常清静的,跟中国的医院像个市场一样热闹很不一样。

    为了儿女操劳一生

    如今和他们远隔重洋

    自己的未来怎样打算?

    当初下决心把儿女送到国外,看着他们在异国置业安家,又带着家乡特产远渡重洋探望,再飞去帮着把孙辈从小带大……当你们真正老了,为自己的未来怎么打算?

    采访快结束时,我们问了每一位老人这个问题,请他们谈谈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想。

    哪一天实在飞不动了

    我们就去敬老院吧

    朱女士(70后)正在美国陪读,儿子初二来到美国,现在正上高一。朱女士算了笔账,每年花在培养儿子的钱,差不多有30万人民币,10年就是300万,相当于杭州一套房子。

    儿子他们这一代,已经是全球化的人,无所谓将来在哪里工作,加入哪国国籍,在哪里定居。其实就算儿子留在国内,我们也不会靠他来养老的。说到底,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充实,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不要求他回报我,在生养他的过程中,我已经很快乐,有他以后,我对人生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我要感谢儿子让我陪伴他的那些时间。

    朱律师(60后)也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我想过了,以后我们就先当候鸟,飞来飞去,等到老了,实在飞不动了,就去一家敬老院吧,现在一个孩子,在这里有什么用呢,工作这么忙,我们放眼全球,哪里好就哪里去。

    现在还跑得动,就当探亲加旅游了

    将来年纪大了,找几个同学抱团养老

    “从亲情角度来讲,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又这么远,来回一趟不容易,我非常希望她回国,”60岁的老何说,“但我不强求,就像当时她想换个环境,只要有利于她快乐成长,都是正当需求,我们都会全力支持她。”老何没有跟女儿谈论过将来,只听女儿偶尔说起,她从未成年到了澳洲,工作生活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如果回去怕不太适应。

    对自己的未来,老何的想法是,现在趁跑得动,旅游加探亲,多跑跑,其实以女儿的家为中心,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玩,比如去过了澳大利亚最南面的塔斯马尼亚州。

    女儿的公公婆婆正在办理移民手续,女儿也给老何寄来了一份移民资料。可老何说,他没考虑过移民,问老伴,她还要干脆:过去做啥西?第一,话语不懂,年纪大了本来社交圈就小,那边就更小了。第二,赚的钱去那边不禁花,事业单位退休五六千工资,折合成澳元是1000,那边八百以下澳元就是低保户,可以吃救济的嘞。

    等哪一天跑不动了,就考虑找一个养老院,老何说,他的朋友圈里,已经有几个同学在牵头找环境好的养老居所,到时候几个同学住在一起,抱团养老。

    马大伯也说:“现在还可以,女儿也讲过,我们以后需要照顾,她就回来照顾我们,我说,你那边的家怎么办?她说她也没想那么多。”

    马大伯现在70刚出头,他说自己以后会呆在杭州自己家里养老。

    已经拿了美国绿卡的徐大伯

    还在犹豫去哪边养老

    徐大伯虽在美国拿了绿卡,但仍在犹豫到底在哪里养老。“现在的我,老不怕、死也不怕,就怕老了动不了。”他说。

    有可能在美国养老,那就要申请老年公寓,因为长期跟孩子住在一起,不方便。

    美国老年公寓是公民福利,申请要等好几年,一间公寓跟中国一个中套差不多,一房一厅一厨一卫,每天有一餐饭要求在老年公寓吃。

    徐大伯说他去看过好几次美国的老年公寓,他有几个中国朋友也住那里,有车带老人们去超市买菜,会搞一些活动,学学英文,上上电脑课,收费也便宜。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太孤单太冷清了。

    国内呢,有亲朋好友,老同学老同事老邻居,热闹多了。但国内养老,要么去养老院,要么居家。养老院选公家还是私人的?条件到底怎么样?居家养老呢,保姆很难叫,搞不好三天两头要换……

    起码还有五年

    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帮儿子办理移民加拿大后,老张就想好了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抱团养老--敬老院--康复医院。

    赵阿姨的子女都在国外,身边也没什么亲戚,谈到养老问题,她说自己很害怕。

    “我可能会呆家里,找一个心地善良的阿姨照顾我,也可能这条路走不通,最后还是要到养老医院去。”赵阿姨说,有朋友劝她,还是去养老院吧,早晚都得去……

    “不是我怕死,我想我应该起码还有五年自己能照顾自己,这个问题……再说吧。”

    如果孩子能回来

    最好还是回来吧

    陈阿姨,52岁,一个人住杭州城北一间大房子,孩子在国外。

    打通陈阿姨电话时,她正坐在公交车上,声音听去有些虚弱,她说自己身体不太好,以前得过癌症。

    “儿子当初是交流申请的,去的欧洲,我身体条件不允许,一次都没去过欧洲。那边空气好一点,就业环境也不错,原来读书的时候,就打算定居在那边了,我当然尊重他的选择……

    “但我对其他的父母有个建议,孩子到国外去,最好还是能回来,不要长期在外,等我们老了,亲情还是很重要的。”陈阿姨说得很动情。

    她说最近打算找个居家阿姨,做做家务,照顾自己。

    57岁俞教授从法国回来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父母

    2016年4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发布了一则职务任免通知:

    聘任俞进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方院长,聘期四年(试用期一年)……

    57岁的俞进,就是我们文中频频提到的俞大伯的儿子,他最终选择回到国内工作(仍保留法国国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父母。他对我们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以后在上海工作,就离杭州近了,回家就方便了。

    如果留在国外,老人肯定照顾不过来,他们刚退休身体好时,有条件去法国,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就算他们能去法国住,那边的环境也不太适应得了,语言不通,而在这边,他们有自己的习惯和圈子,比较好一点。

    现在,我一般两星期回一次杭州,回到家就聊家长里短,我们也快老了,我们的孩子也大了,我们的孩子也都出去了,都不在我们身边了。

    我父母呢,曾想找个敬老院,但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个家。我也觉得,现在养老院可能还没形成一个社会风气,将来社会化养老肯定是一个趋势,现在中国居家养老的多一点,其实对老人也不太适合。

    我父母这一辈呢,确实很辛苦,他们经历的社会整体变化太多了,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在观念上太难接受,但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