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震频发放大恐慌 引发各国高度关注

www.zjvnet.com/news/ 2010-06-08 10:06 来源: 汨罗之窗 我要评论
  • 地震频发放大恐慌 引发各国高度关注(图)

    3月1日,智利地震重灾区康塞普西翁震后街景。新华社发

    专家认为: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现象恐将持续

    专家们认为,如果地震百年周期确实存在的话,当前这种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其中大多数地震将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同时,专家还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而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处于平均水平则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

    地球已经被调成振动模式啦!近日,随着地震频发,网络上流行起了这样一句话。新年伊始,所罗门群岛以及美国加州就相继发生了7.2级和6.5级的地震。随后,1月12日发生在海地的7.3级地震由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亡与损失,引发了各国的高度关注。然而灾难并没有到此停止,此后来自多个国家的地震消息似乎此起彼伏,网络上也突然涌现许多亦真亦假的传言,对于地震的恐慌似乎在被持续放大着。

    百年周期之说不足以支撑多发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告诉记者,本世纪以来,全球8级以上、尤其是8.5级以上强震频次较此前40年明显增多,与上世纪1960年之前的强震活动特征类似,部分专家据此提出全球强震活动百年周期的概念,但目前地震界对此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需要深入探讨。

    中国地震局专家近日指出,就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而言,上一次全球地震强活跃期出现在1950-1965年期间,这一时期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除1次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较此前数十年明显增多,类似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专家们认为,如果这一百年周期确实存在的话,当前这种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

    根据外媒报道,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斯蒂芬高近日也表示,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这20年,地壳运动在过去15年间确实更活跃了。据悉,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8级以上地震1次,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不均匀,有的时段地震较为密集,有的时段地震较为稀疏。虽然今年以来,截至3月6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略高于平均数,但考虑到地震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地震局专家认为今年地震活动仍处于正常的分布范围,属于地球地壳运动过程中一种正常涨落现象。

    提及百年周期这一还略显陌生的名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研究员刘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所谓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是近期提出来的一个粗略的说法,用于表述全球强震活动数十年时间尺度的起伏特征。这个周期主要依据190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的全球强震记录。部分专家据此提出全球强震活动百年周期的概念,但由于记录时间尚短,资料有限,地震界对此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需要深入探讨。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秦建业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的数据,全球平均每年都会发生18次左右7级以上地震,而一个月内6到6.9级地震的发生在11次左右都属于正常范围。秦建业指出,在过去的12个月中只统计到16次7级以上地震,这甚至还略微少于平均的数量。刘杰表示,专家所指的地震多发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地震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一段时间会比较密集,另一段时间比较稀疏,地震活动密集时段定义为地震多发期,一般是指高于平均地震频次的情况。

    真正可怕的是对地震既不了解又有偏见

    我们希望媒体多做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其实地震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可怕。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周仕勇在一开始接受采访时便如是说。他还说:每次地震发生时很多死伤的人是在逃生时遇难。以我们现在的建筑安全标准来说,可以说北京现在多数建筑在7、8级地震中都不会发生坍塌。真正可怕的反而是人们对地震既缺乏了解,又存有偏见。加大地震的科普宣传是消除地震谣言、消除恐震的最好方法。

    据悉,我国早在2001年就将建筑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一般的住宅和写字楼都是同级类丙类。从一般意义来讲,写字楼、住宅的抵抗地震的能力应相同。同时也制定了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目前我国有关建筑物抗震的规范体系正逐渐完善规范,无论是民用建筑物方面,还是有关水塔等其他建筑设施、铁路等交通设施、核电厂等电力设施以及燃气等能源设施等,都有相关的抗震设防规范。而北京地区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标准则已在8度以上,相当于可抗震7.2级地震。而按新出台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规定,上海新建超限高层建筑将会安装有强震动监测设施。

    除去对建筑物的损害直接威胁到人们安全之外,人们每每提及地震更大程度是由于它的突如其来而担惊受怕。刘杰表示,地震预测预报是全世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尽管如此,我国对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却依然让许多人对地震预报心怀很多期待。在《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的所有对于海城地震预报的描述中都显示,当时的预报分为长期(几年)、中期(一到二年)、短期(几月)和临震(几小时到数天)四个阶段;政府和民众动用了大量的专业和业余监测使得预报的地点和时间逐渐准确,并及时在震前发出一些疏散命令。也有不少文献都曾记录过当时广为人们所运用的民间方法。从动物的异常到井水河水的变化,看似触手可及且直观明了。

    本文标签

  •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